中国日报福州10月17日电(记者胡美东 张毅)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终身教授朱杰人致力于传承和弘扬朱西学。他引用了朱熹历史人物的分析,指出了朱熹在继承和复兴儒学方面的杰出成就。 当代历史学家蔡尚思曾有诗云:“孔子生于东周,朱熹生于南宋,中国古文化泰山武夷”。康熙年间清人颜若察评价:“天不造亭,仲尼如长夜”。明末清初的新手刁保认为:“孔子为天下,朱子为日月”。朱教授表示,上述三人的评论充分说明了朱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——朱子与孔子是文化史上的两座高峰。他们成就了每一个其他都是不可或缺的。 “没有朱子,孔子的思想就会被夜色吞噬。朱子对孔子学说的重构,才让儒学得以延续至今。没有朱子,就没有儒学的今天。” 作为新儒学的集大成者,朱熹常常被视为创新者,为儒学注入了新的活力。朱教授认为,朱熹贡献的儒学“新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第一,朱熹构建了完整、严密、自成一体的思想理论体系,使儒学摆脱了原有的状态。其次,它使儒学摆脱了篇章、训诂、章论的束缚,提供了一种强调理学的儒学形式。同时,它引入了思辨的思维方式,赋予了儒学新的生命。而且,朱子学建立了一套自成一体的话语体系,开启了儒学发展的空间和与他人平等对话的条件。最后,朱教授指出,它系统地改进了传统儒学的解释、研究和方法,构建了新的方法。例如,我们应该从外来文化和非儒家观念中获取、消化和整合理性因素,而不是一味地排斥它们。 “它是古代文化创造性、创新性发展转化的成功范例,对于我们今天的实践仍然具有明显的意义。” 采访中,朱教授特别提到了“两个结合”理论。他表示,特别是“二次结合”是朱子学在新时代继续发展的必由之路。 经典学说之所以能够持续获得持久的生命力,原因之一就在于当代人对经典的解读和重构与时俱进。在当今社会,朱熹的茶学兴继续滋养着人们。朱教授表示,朱子学并没有死,至今仍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。 “朱子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为文化自信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和动力,是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源泉。功夫和修身理论的弘扬,某些方法和范式是治疗‘现代病’的良药,对于个人修养和道德提升大有裨益。” 他要求,要把推动朱熹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发展作为首要任务。这是为了消除对朱熹及其学说的误解和污名化,让朱熹学说、思想走进大众、走进课堂,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朱熹、学习朱熹、了解朱熹,把“日用而不悟”变为“自觉”、“自发”。可以“转变”并“改变”。 谈及如何帮助年轻人更好地了解朱子文化,朱教授表示,“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深深植根于他们的血液和基因中,我们的任务就是激发和调动他们内心的这种情感。” 朱教授现任江西婺源紫阳书院、福建南平考亭书院校长。他主张教育改革,并将这些古典圣贤的思想引入课堂。他介绍说,两位学者在弘扬朱熹文化方面都做出了一些尝试和努力。例如,考亭书院采用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,开展了《现代思想记录》系列讲座。 “《金丝录》是理学启蒙读物,共14册,我们将其分为17个专题讲座,每月一堂,普及理学、新儒学,让观众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。”e 并热爱自己的文化传统。” 书院还开设“读书班”,教授朱熹原著《小学》的阅读。这是朱子办学时在他的指导下完成的一部初级作品。它专为15岁及以上儿童设计。本书以儒家伦理为核心,旨在为孩子树立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,教导孩子基本应对和进退法则。多名中小学教师、校长参加。每年暑期,学院还为当地中小学教师举办培训班。该活动已开展十余年,已有数千名教育工作者参与并受益。 朱教授还强调,要让年轻人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接触和融合朱子文化。他以考定书院开办的“朱熹道研习营”为例他们解释了学院的创新方法。这一年度学术盛会吸引了国内外青年学者的广泛参与。今年是在18时举行。活动中,营员们参观了朱熹生活、办学的地方,寻找理学的源头,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,沉浸在培养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中。 此外,书院所在的南平市将连续多年举办中小学生朱熹诗词比赛,并举办古代开学典礼“蔡放礼”等传统礼仪活动,为青少年提供探索和庆祝文化根源的机会。 WS68F33483A310C4DEEA5ECF83 https://fj.chinadaily.com.cn/a/202510/18/ws68f33483a310c4deea5ecf83.html 版权保护:本网站发布的内容的版权(包括文字、图片、多媒体信息等)属于中国日报网(中国日报国际文化传媒(北京)有限公司)独家使用。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同意和许可,禁止转载和使用。向中国日报提交评论:[email protected]